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园地>详细内容

理论园地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04 16:15:23 浏览次数: 【字体: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并发出了“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教育现代化焕发出蓬勃生机,教育强国建设呈现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论述,深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这是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更是光荣的使命和责任。全面准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求我们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先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求我们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作用。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现在,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只剩11年了,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使命光荣而重大。我们要切实增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聚焦会议重大部署,谋划提出一系列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保障,优化推进机制,朝着教育强国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以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参考2.

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为我们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健全强国使命引领的思政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必须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必须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面对空前激烈的科技竞争,只有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这就要求我们紧紧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有组织科研,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硬核支撑。  必须以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    

必须以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汇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协同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将各方主体力量凝聚起来、协同起来,做好现代教育协同机制与政策的设计,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共同奏好教育强国事业的“奏鸣曲”。  

必须以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辉煌成就,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仅要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还要统筹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地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科学内涵的阐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教育强国新图景,为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时间属于奋进者!让我们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学习参考3.

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

  “五个重大关系”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建设教育强国,要抓实战略举措,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民生重大关切,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要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基础和途径。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要坚持五育并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活动尤其是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促进供需适配,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体现了做好学校管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遵守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引,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规范有序是基本前提,也是必然要求。管理规范、活力迸发是学校应有的状态。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要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活力,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充分彰显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道路自信和重要历史经验指引。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贡献中国智慧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更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胸怀“国之大者”,中国教育必将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贡献更大力量。

终审:dwxcbsh2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